战胜自卑 追逐文学梦想 向刚:文字让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9-07-24 浏览

向刚正在进行散文创作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高然 摄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高然、通讯员周华山

  阅读提示

  7月19日晚,在宜昌市峡口镇上一家土特产店里,35岁的向刚借着微弱的灯光,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他将所思所想变换成了优美的诗句,偶尔有人路过想要找他买东西却由于太入神没能听见。

  今年35岁的向刚是秭归县屈原镇凤凰溪村人,天生左臂、左腿残疾,还曾一度患上自闭症。一次县里组织的残疾人培训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位诗人。2009年,向刚陆续开始创作,先后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屈原文学》、《三峡日报》、《三峡文学》等刊物上发表散文、诗歌百余篇,2019年出版了个人散文集《乡音》。

  无惧残疾 战胜自闭症走向开朗

  童年里,向刚受尽了磨难,天生左臂、左腿残疾让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走路颠簸,时常容易摔倒,经常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向刚的家境十分贫困,但是家里还是依然坚持让他读完初中。

  那时的他有些自卑,恨自己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正常的生活、学习。不愿与人交流,加上比较内向的性格,向刚把自己封闭起来。

  2006年向刚觉得自己已经成年不仅无法工作帮助家里缓解经济压力,还成了拖累。积郁成疾,向刚患上自闭症。不敢正视别人,与人说话全身都会打哆嗦。那时候的他想过离开这个家去躲避所有人的眼光。

  一次偶然的机会,向刚被选中参加秭归县残联的一次计算机培训活动,全县30多位残疾人参与学习,增加就业机会。在屈原镇,仅仅有两个名额,向刚是其中之一。

  听了许多残疾人自强典型故事,活动上他也结实了许多的残疾人朋友,有的人生活比他更艰难,却十分开朗。渐渐地他敞开心扉,不再自怨自艾。

  追逐梦想

  从田间走出“乡村作家”

  坐在床头,打开《来,推开窗子》,向刚细细地读了起来,这本书他已经读了十多遍,还是依然舍不得放手。向刚告诉记者,这是在一次参加残联活动时一位残疾人朋友送给他的,里面讲述的是残疾朋友自强的故事。那时候向刚有了自己的梦想,他想要通过自己的笔尖书写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

  迫于生活,2009年9月,向刚带着几千元钱租下了离家不远的峡口镇上一间不大的门面,交过租金,向刚发现并没有更多的资金进货,只能从家里拖些土豆来卖。最初的生意不好,每天几乎只有几十元进账。打开台灯,练习写作,向刚用这种方式消除压力。每天他坚持手写2000字。做生意勉强只能维持生活,有时候一点稀饭就是他的一餐,可对于残疾人交流培训的活动,他却毫不吝啬、自费参加,他觉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所提升。

  2011年,向刚的处女作散文《再回屈原庙》在媒体上刊登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收到了40元的稿费,心情特别激动,感觉像是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让人喜悦。”向刚说。

  越写越自信,越写越有新的感触,几年时间向刚陆陆续续在《中国残疾人》杂志、《三峡日报》、《屈原文学》等知名刊物上发表百余篇诗歌、散文。

  读书成痴

  创作出版散文集《乡音》

  读书痴狂,2013年的向刚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诗意村庄》是友人赠他的一本书,里面收录了秭归县乐平里的大量文章,讲风俗文化、百姓故事。

  “我的家乡凤凰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何我不能也写一写我们自己的家乡人民。”向刚从那时候起,每天忍着疼痛,行走在家乡的田间地头,了解老乡们的故事,家乡的风俗文化,通过加工润笔,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形成了十多万字的散文集《乡音》。在秭归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这本反映当地风俗文化、百姓故事的书籍顺利出版,其中《哑伯这么沧桑》被多家媒体转载。

  2018年,向刚的文采感动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老天从来没有不公平,只是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残疾朋友知道,我们同样有着自己能够努力的方向,同样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向刚说。

  如今向刚的生意有了起色,从原来单单只销售土豆,到现在增加了十多种土特产,向刚还在网上也建立了自己的土特产销售群。经济有了保障,他又一门心思地扎进了创作,今年,他计划写一本近几年家乡百姓生活变化的散文集。“精准扶贫进入了最关键的时期,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变好,我希望用笔尖记录下这些美好的时刻。”向刚笑着说。

声明:凡本站转载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旨在分享。如对版权有任何疑问,可电邮联系cjrjob5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