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刘翠青(右)和引导员徐冬林在比赛后。 当日,在雅加达进行的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田径女子100米T11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翠青和引导员徐冬林、中国选手周国华和引导员贾登璞分别以12秒07和12秒10的成绩获得冠军和亚军。 新华社记者王东震摄
10月7日,崔哲在比赛后庆祝胜利。 当日,在雅加达举行的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举重女子41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崔哲以100公斤的成绩夺得冠军,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亚残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 新华社记者杜宇摄
在雅加达亚残运会赛场上,各国残疾人运动员争金夺银,每每总让人忽略他们身有残疾。一样地为胜利欢呼,一样地为失败落泪,体育给残疾人无障碍地融入社会搭起一座桥梁,让整个社会看到了身残志坚的榜样。
残疾人运动员从事体育,首先要克服的是心理上的障碍。从不能说,不能走,不能听,和社会交流有障碍,到能说能走能听,这就是其康复的过程。之后他们才能开始受教育,进行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南,对人生和未来更有追求的人会去从事专业的体育运动。这个过程中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主动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10月4日,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董飞霞(左)身着支付宝赞助的开幕式礼服准备参加升旗仪式。 当日,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运动员村举行升旗仪式。 新华社记者王东震摄
10月11日,中国男队选手余钦权(左)和胡明耀在比赛中救球。 当日,在雅加达进行的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盲人门球男子半决赛中,中国队以9比3战胜日本队,晋级决赛。 新华社记者王东震摄
“残疾人康复的第三步是完全融入社会,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艺术,体育等都是最佳途径,这是最高级的康复,真正实现与社会的无障碍沟通交流,”中国轮椅击剑领队张跃说。能够参加亚残运会的运动员都达到这一阶段,通过参加比赛,他们发现、实现了个人的人生目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消除了他们的自卑,获得社会认同感,树立良好榜样。
10月6日,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 这是中国代表团入场(10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东震摄
10月4日,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在升旗仪式上入场。 当日,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运动员村举行升旗仪式。 新华社记者王东震摄
对于残疾人运动员们而言,他们则要付出数倍于健全人的代价才能完成训练和比赛,观看一次残运会,无论对谁都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次生命的启发。来自上海的邹丽红是雅加达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开幕式的旗手,她是2016年里约残奥会女子T54级马拉松金牌得主。当时邹丽红只以0.02秒的优势获得冠军,赢得了中国队在里约残奥会的最后一块金牌。
邹丽红说:“运动员都这样,哪有不苦的”。在超越自我的道路上,残疾人运动员和健全人运动员并无二致。体育带给他们泪水,也带给他们欢乐。
10月8日,闫硕在比赛中。 当日,在雅加达进行的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男子单打TT7级别比赛中,中国选手闫硕以3比2战胜泰国对手,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王东震摄
这些年国家对残疾人体育事业也投入巨大,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入社会,和健全人一样参与到各项事业当中。这次亚残运会中国派出有史以来最大的代表团,超过半数都是第一次参加亚残运会。一些老运动员坦言现在压力很大,因为优秀的运动员不断地涌现。这不是我们国家残疾人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愿意走出家门进入赛场,实现他们个人的梦想。(单磊、余谦梁 王集旻)
声明:凡本站转载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旨在分享。如对版权有任何疑问,可电邮联系cjrjob5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