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为残疾人做好职业规划
来源:《中国残疾人》 日期:2019-06-28 浏览

文_ 王宁

案例背景

肢体残疾人小薛是某省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主修文秘专业,性格外向,各项成绩也很优秀。毕业后经学校推荐,按照个人既定目标进入一家合资企业工作。在工作三年内,小薛的工作态度尚可,但因部门调整等原因而不断转换岗位,先后做过前台、仓库管理、行政主管助理、客户服务主管助理等,每个岗位上都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尽管薪酬高于辖区平均工资水平,让周边的同学羡慕不已,但小薛本人却异常烦恼,感觉各岗位一旦有能顶替她的合适人选,她必定被迫退出,因为受聘人员确实比她专业、能干。而在烦恼的同时她也不免感到委屈,认为这些年都是在踏实完成领导交派的各项任务,很少出错,中规中矩。近期小薛有些恐惧上班,工作期间刻意躲避老板,寝食难安,不得已向残联寻求咨询。就业中心职业指导师接到小薛的咨询电话后,约她来残联进行面谈。

指导要点

病根不除,病痛常在。我们在进行职业指导时,最直观的手段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剖析,从根源入手进行干预,如此方能破除弊病,帮求职者重拾信心,积极面对工作,合理规划未来。

小薛是因为恐惧上班,惧怕领导而向残联咨询,这属于典型的职业恐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背景不难发现,小薛在每个岗位停留时间均不久,被迫轮岗的原因是有合适人选将她顶替,久而久之使其心理产生恐惧、焦虑,这是引起职业恐慌的显性因素。进而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为何被迫轮岗,什么是引起轮岗的关键原因?这个问题若能有效解答,职业恐慌的原因也会迎刃而解。

入职长达三年,通常情况对岗位本职工作理应有深层次理解,能够适时独当一面的开展工作,能够为部门领导排忧解难,甚至通过努力还可获得晋升机会,然而小薛与上述情况严重不符,被迫轮换岗位,经验十分欠缺。看似责任在企业,实则根本原因在于本人。三年来,对于各个岗位的工作只有被动听从安排,没有真正深入研究岗位特点,无法真正对岗位工作发生兴趣,未能有效发挥自身能力与潜能,导致没有明确的专攻方向和阶段目标,自然不会主动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未打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基础。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残疾人的职业能力进行测评。通过使用中国残联研发的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可针对残疾人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特征和职业兴趣几方面进行有效评测,具体科学评价残疾人能够做、适合做、喜欢做何种工作。对于小薛来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固然必要,而首先向其进行一次系统的职业能力测评则更为重要。依据测评结果,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进一步指导。在此,要帮助来访者解答几个关键问题:一是 “我是谁”,即通过对自身性格兴趣特长、优缺点等评估,清晰理性地认识自己,为选定适合自身的职业路线做好铺垫;二是 “我想干什么”,这是对人生理想和职业观的心理取向检查,审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到底是什么;三是回答“我能干什么”,这是对自身能力与潜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根据擅长类型,结合“想干什么”目标选项,将两者匹配度高的职业类型作为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四是回答“环境允许我干什么”,这是对所处职业环境资源的评估分析,要结合职业环境特点、职业环境发展变化等方面做出评价,以趋利避害为原则,找准职业发展切入点,明晰发展方向;五是回答“最终成长目标是什么”,这是职业规划的核心内容,需要对前面四个问题答案进行综合分析,按照性格与职业匹配、兴趣与职业匹配、特长与职业匹配、环境与职业适应的标准,制定出职业规划的具体奋斗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