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遗传承人用毛笔带领残疾人就业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9-06-28 浏览

  前不久,罗松终于完成了爷爷的遗愿,在四川绵阳涪城区丰谷镇的涪江边,建好了“炳林毛笔传承基地”。为了完成这个遗愿,罗松用了20年。也是因为罗松20年的坚守,让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炳林毛笔”走出了低谷,其制作技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迎来了新的“春天”,从低谷时每年销量2万支到现在年销量重新达到10余万支,甚至销往国外。

  目前,罗松正在和绵阳市残联合作,计划在京东开店,预计销量将继续翻番,百年非遗毛笔的“春天”还在继续……

  曾经辉煌

  传承200多年6代人

  一年卖10多万支笔

  “炳林毛笔制作技艺”是传统的纯手工艺制作毛笔作坊,其前身是成名于清朝中末期的“罗笔客”,追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43岁的罗松是第六代传人。

  在绵阳书法界,提起“炳林毛笔”,几乎无人不知,而且还有很多人上门定制。而在绵阳涪城区丰谷镇周边的很多老百姓,也对“炳林毛笔”非常熟悉。

  4月8日上午,罗松告诉红星新闻,“炳林毛笔制作技艺”创始人罗炳林是他的爷爷,从15岁学艺到85岁逝世,从艺整整70年。

  “炳林毛笔制作技艺是纯手工,一支笔从齐毛到成型共有70余道工序,耗时20多天。”罗松介绍,毛笔所用材料分为羊毫、狼毫、紫毫、石獾等,产品涵盖“纯羊毫”“纯狼毫”“纯石獾”“纯紫毫”“兼毫”“长峰”“中峰”“短峰”等60余个品种,而且要使每支笔都能达到“尖”“齐”“圆”“健”。

  谈起祖传毛笔制作技艺,罗松的记忆似乎回到了20多年前,那时候,写标语、奖状等都是用毛笔,而且学校书法课,都是学写毛笔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毛笔都还是畅销品,我们一年可以卖10多万支毛笔。”罗松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毛笔。

  遭遇低谷

  执掌家业却举步维艰

  受电脑冲击每年仅卖2万支

  1998年,罗松的爷爷罗炳林去世,深得真传的罗松正式执掌“炳林毛笔制作技艺”。那年,罗松只有22岁。

  其实,按照传承排辈,年轻的罗松并不应该担此重任,但是一方面他从小跟随爷爷学艺,另一方面,他的父辈们已无人愿意再制作毛笔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应该是毛笔最低谷的时期。那时候,电脑出现,方便快捷,让用毛笔写的标语、奖状等逐渐失去市场,而且最重要的是学习毛笔书法的学生开始大量减少。”罗松回忆,随后的20年时间里,他们每年仅能卖出2万多支毛笔,而学生用笔更是最多卖1000支。

  罗松介绍,他们祖辈是在四川绵阳三台县芦溪镇,爷爷共有四兄弟,后来分家后各自到一个地方,爷爷罗炳林就来到现在的涪城区丰谷镇。

  “其实,我爸爸以及几个堂叔叔,都学会了祖辈流传的‘罗笔客’纯手工的毛笔制作技艺,但是到了他们那一辈都不愿意再做毛笔,而我是因为从小跟随爷爷长大,耳濡目染,高中毕业后更是全天候学习,所以爱上了这门传承技艺。”罗松说。

  罗松有一位师兄,做了20多年学徒,2003年放弃制作毛笔到沿海打工。那时,罗松给师兄开的工资已经在2000元左右,不过仍没能留住他,“他那时去打工一个月4000元左右,现在已经达到近万了”。

  坚守20年

  制作技艺列入省非遗

  完成爷爷遗愿修建传承基地

  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罗松已经坚守20年,经历了炳林毛笔最低谷的时期,但他想尽各种办法,硬抗下来。

  4月8日,红星新闻来到丰谷镇,在一条小巷的深处,有一栋临涪江的三层仿古建筑。围墙里有一块还未悬挂的牌子,上面写着“涪城区省级非遗项目炳林毛笔传承基地”。在大楼的二楼是工人们的工作间,三楼是罗松专用的工作间,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毛笔成品。

  “这楼是去年11月修好的,最近开始使用,牌子都还没有挂。这也是我爷爷的遗愿,当他把这门技艺让我执掌时,就希望我能修一个传承基地,把炳林毛笔制作技艺一直传承下去。”罗松说。

  “当时,学生用笔虽然减少了,但我发现真正爱好毛笔书法的人其实还大有人在,这就需要精品的毛笔。除了爷爷传承的技艺外,我还到过江苏、浙江等地拜访名师学习交流。”罗松说。

  精品毛笔成为他的主打产品。他曾经专门收购老鼠胡须,制作了几只毛笔,每支售价达到数千元。他通过多年的传承学习,自己总结了很多经验,制作毛笔所需要的材料专门从东北进购,而且各种字体使用的毛质不一样,所以真正的书法爱好者家中有几支不同的毛笔是很正常的。

  “老鼠胡须有近10年没有收到过,也没有鼠须毛笔了,狼毫则是黄鼠狼的尾巴,而且还是东北野生的,因为寒冷地带动物的毛发弹性更好、韧性更好,且野生的动物毛发比人工饲养的更好,一条黄鼠狼尾巴最多做一支多点毛笔。”罗松说,也是因为市场更需要精品,以前他们周边的十余家毛笔制作作坊相继关门,这些作坊的客户被罗松成功吸引。

  因为罗松的坚守,以及对技艺的精益求精,2011年,炳林毛笔制作技艺成功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迎来春天

  书法进课堂精品客户增加

  年销量再次达到巅峰

  在罗松的工作间也有一整套制作设备,罗松每天都会亲自制作毛笔,而且专门制作定制毛笔,一道又一道工序都由他亲自完成,现在订单也越来越多。

  在炳林毛笔传承基地,虽然有专门的工人工作间,但记者在现场并没有看见工人制作。罗松解释,现在固定工人有3人,居家灵活就业的有30余人。

  “制作一支毛笔共有70多道工序,有些工序工人们可以拿回家做,然后再拿回来进行下一步工序,这几天就是工人们拿回家做去了。”罗松说。

  在罗松看来,自己坚守20年,让毛笔再次迎来春天。他介绍,从几年前开始,提倡传承传统文化、书法进课堂,毛笔再次被更多人拿在了手中,学生开始学习书法,社会上书法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龚小膑是绵阳市书法协会主席,他介绍,因为毛笔断代了十余年,书法进课堂后就出现了师资的缺乏,因此,绵阳市书法协会就承担起了培训老师的责任,到现在已经培训了至少上千人次的老师。

  “学生学习用毛笔更多了,而且现在阅卷要求字迹工整,很多学生选择学习书法。不仅如此,群众的整体素质在提高,房屋装修时有书房、茶室的,基本上会有书法作品,这部分就构成了一些精品客户。”罗松介绍,现在每年销量再次达到了10余万支。

  规划未来

  帮助残疾人就业

  准备开网店打算拓展国外市场

  今年,罗松的儿子13岁了,罗松准备暑假开始让儿子接触毛笔制作,他希望能将这一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在罗松的朋友圈,也发布着他的一些毛笔,通过朋友圈的转发,他已经成功地将毛笔买到了国外。

  不仅如此,由于现在学习毛笔制作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罗松专门和绵阳市残联合作,在炳林毛笔传承基地内,专门培训双手健全的残疾人,然后让这部分人制作毛笔,并发工资。现在他的大部分工人,都是和残联合作培训的残疾人。

  “以前我们制作毛笔的销量,大部分在四川,现在我和绵阳市残联合作,准备在京东开一个专营店,有了网络销售,预计销量将翻番。”罗松说,他还坚信毛笔能更多地卖到国外,将中国书法发扬出去。

  经过20年的传承,罗松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传承基地,红星新闻记者看到,2017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主办的2016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上,炳林毛笔制作——文昌系列之魁星点斗获得铜奖;2017年7月,罗松被绵阳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第二批绵阳市文化经营管理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同年11月,被绵阳市涪城区总工会评为“涪城工匠”。红星新闻记者 汤小均 摄影报道

声明:凡本站转载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旨在分享。如对版权有任何疑问,可电邮联系cjrjob5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