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板凳上“耕耘”新希望——失去双腿成了种庄稼的一把好手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9-06-28 浏览


  张发权在地里挖玉米窝。

  江津区柏林镇沙河村的春天,阳光灿烂,稻田茵茵,松柏葱郁。在这个美丽乡村的田间地头,一个身影引人注目——埋头干活的高位截肢残疾人张发权。

  退休16年来,张发权一直辛勤劳作,奋斗不息,用双臂,为家人、为自己,耕耘出了生活的新希望。

  高位截肢

  不吃闲饭寻出路

  1977年,20岁出头的张发权顶替父亲的工作,成为江津县粮食局紫云粮站的一名仓库保管员,让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十分羡慕。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83年,张发权被确诊患上了脉管炎。因为炎症严重,他的左腿从膝盖以下五六寸的位置截了肢。8年后他的右腿也因患上脉管炎高位截肢。到了2000年,张发权失去了双腿。

  面对这些重击,张发权没有一蹶不振。2003年,粮食系统改制,不到50岁的张发权提前退休回了家。“人活着就该劳动,不能总是坐着吃闲饭。我的双腿虽然没有了,但还有一双健全的手,我要用双手去劳动!”他说。

  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在家人的支持下,张发权开始适应没有双腿的生活。

  板凳相伴

  耕耘不息奔小康

  起初,张发权下地干活全靠妻子背着去。在田间劳动,手上的活都由张发权负责,手上做不了的,则由妻子贺胜滔来干。十六年来,夫妻俩一直都按照这样的分工进行生产,而且配合默契。

  “妻子不但要照顾我,还要操持家务和种庄稼,劳心又劳力。”妻子的辛苦,张发权都看在眼里。

  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也方便自己移动,提高劳动效率,张发权将妻子结婚时陪嫁的两条小板凳进行改造,为每条凳子的4只脚加上了耐磨的木套,用铁丝缠绕加固后再给板凳脚钉上密密麻麻的圆钉,让板凳坚固牢实、经久耐磨。从此以后,张发权就在这两条小板凳上辛勤劳作。

  在板凳上日积月累地劳动,让张发权练就了一身本领。“挖土、开窝、除草、施肥、搭田坎、打谷子、砍猪草等手上农活,我都可以独立完成。”他骄傲地告诉笔者。但回想起过去的情景,张发权感触颇深:“打谷子比较有难度,需要妻子把割来的稻谷放在旁边,再用谷草垫着臂部才能打谷。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天,臀部都麻木了。”

  失去双腿的张发权不仅成了干农活、种庄稼的一把好手,还掌握了打家具和竹编等技能。“家里的板凳是他做的,簸箕、撮箕也都是他编的。”妻子贺胜滔说。

  而今65岁的张发权仍然耕种了4亩多田土,土里种有玉米、红苕等杂粮,玉米年产量1000多公斤,红苕年产量3000多公斤;田里种了水稻,年产量1000多公斤。既解决了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又增加了家庭收入。

  2015年,张发权在家乡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让全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自制裤子

  勤俭节约埋头干

  “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住时节,赶紧投入生产……”9日,张发权正在离家约500米的山坡上挖玉米窝,看见笔者到来,他放下了手中的锄头,摘下了草帽,聊起了目前的春耕生产情况。

  与张发权交谈时,笔者观察到他衣着朴素,裤子十分独特。“每条裤子都是用编织袋上的线缝补的,要多缝几层,裤子才经穿耐用。”张发权介绍,因为长时间干活,裤子和板凳间摩擦的频率很高,短时间就得换裤子,所以他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如今,张发权已成了村里的“样板”,当沙河村党委书记黄昌佑邀请他给村里的贫困户讲他勤劳致富的故事时,他只讲了一句话:“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在张发权看来,人生没有平坦路可走,困难人人有,樱桃好吃树难栽,幸福生活等不来,财富要劳动才会有,要自己有才算有。

  “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常人看来,没有双腿难以接受,而他却坦然面对,与人相处总是乐呵呵的。”沙河村村委会主任邓文才这样评价张发权。

  打算干多久?望着远处的庄稼地,张发权语气平淡地回答道:“等到干不得的时候就不干了。”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文/图 阮瑞雪 李定超)

声明:凡本站转载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旨在分享。如对版权有任何疑问,可电邮联系cjrjob5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