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残障孩子上班的包子铺成了“网红店”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9-06-12 浏览

在湖北省枝江市,有一家特别的包子铺,这个包子铺每天只营业三个小时,经营者则是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老师周延清,以及他的5名残障学生。

包子铺开业至今11天,已受到许多顾客青睐,成为了当地的“网红店”。周延清说,开包子铺不为挣钱,就为给学生们一个锻炼平台,让他们能有个手艺,以便今后能更好的生活。

“残障学生无法融入社会”

今年42岁的周延清在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教书近20年。

近几年,他回访了许多毕业的残障学生,发现学生们无法融入社会,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很难。

周延清有个同学在安琪酵母公司上班,今年3月,他听同学说安琪开办了面点培训班,“我当时想,如果教会学生做面点,他们有一门手艺,至少能弄饱肚子。”

周延清的想法得到了学校支持。培训期间,由于没有任何专业基础,安琪的培训老师给他开了“小灶”,还额外提供了酵母粉、馅旺、面皮改良剂等包子原料。

学成归来,周延清教班上14名学生做包子,揉面、发面、馅料配比、包包子等手把手地教。经过一个月实践,在学校支持下,准备“接受市场检验”。

“开包子铺不为挣钱”

今年5月3日,包子铺正式开业。

包子铺位于枝江的胜利路和前进路路口向南100米处,旁边就是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包子铺没有招牌,只有外墙上贴着一张喷绘,上面写有“职教实训展示区”。包子铺产品单一、价格便宜,鲜肉包子、菜包子1元1个,稀饭1元1碗。

包子铺每天早上6点开始营业,9点前收工,“孩子们9点还要上课,我也有课。”周延清说,每天经营时间虽短,但能卖出四五百个包子。

“这家的包子不仅味道好,关键是吃出了爱的味道。”顾客刘女士说,她觉得周延清是位非常有爱的老师,到店里来买包子也是对他们师生的支持。

“每天都有许多朋友和爱心人士来,有的吃了几个包子付10元钱,多的钱我都退回去了,我希望给孩子们的是锻炼,不只是爱心和同情。”周延清说。

周延清表示,开包子铺不为挣钱,就为给学生们一个锻炼平台,让他们能有个手艺,以便今后能更好的生活。

“我现在敢和顾客说话了”

14名学生都学会了做包子,但铺面不需要那么多人,周延清采取轮流实训的办法,14人分成3批,每批出店经营一周,让每人都有机会与社会交流接触。

18岁的小翔是位轻微智力障碍学生,这几天在包子铺里负责收银。

“周老师是最辛苦的。”小翔说,每天早上5点,周老师就带着他们在学校厨房做包子,做好后端到店铺销售,经营到9点收工返回教室上课。

小翔说,一次,有个顾客买了3个包子,拿出10元钱,由于太紧张,急得满头大汗也没算出来该找多少钱,还是周老师帮忙解围的。

“现在我感觉胆子大些了,敢和顾客说话了。”小翔说。

“毕业后我也要开家包子铺”

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自1996年开办,目前在职教师23人,学生89人,学生类型包括自闭症、脑瘫、智障、聋哑等特殊孩子,其中智障学生65人。

该校校长张自恒表示,以面点制作为主打特色的职教实训基地展示区正式对外开放,是该校学生职业教育向外迈出的里程碑式一步。

枝江特殊教育学校有烹饪和洗车两项特色职业教育课程 邹前俊 摄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包子铺,而是学生的实训平台。如果有略微盈利将会补给参与学生的生活费里去,以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他说。

小翔说,这几天在店铺里经周老师鼓励和指导,让他感觉进步很大,毕业后也可能会开家包子店。

小陈是位聋哑女孩,这段时间主要负责包包子,她做包子已经非常熟练了,且外形漂亮,“有了一技之长,以后我可以做包子卖。”小陈用手语比划着说,今后她可能会与同学合作开店。

延伸阅读:

儿子患病后她曾崩溃 现在成了30个智障孩子的妈妈

如果把“妈妈”看成一项工作,很多人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难、最累的工作,不断付出而不求回报。浙江杭州的徐琴从1个孩子的妈妈变成30个孩子的妈妈,而且这30个孩子都有心智障碍。2009年,徐琴创立了一个“杭州江干区弯湾托管中心”,专门托管这些有心智障碍的孩子,而且完全免费。十年过去了,这位伟大的妈妈是怎么把这个家维持下来的呢?

一人创办托管中心 照顾智力障碍孩子

每天上午,杭州弯湾托管中心超市组的孩子们都要接受辅导老师的训练和测试,孩子们的语文课、数学课都融入到了工作中。数学课上,小超市辅导老师金燕带着他们认商品、记价格、算账。如果有人回答正确,大家都会鼓掌相互鼓励。

距离小超市200多米,是弯湾托管中心的洗车行,另一批孩子在这里工作。这一天,中国妇女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洗车行参观,负责讲解的,是在这里工作的可可。徐琴说,每次有人来参观,她都让孩子们负责讲解。

徐琴:

学生和驾驶员有20分钟到30分钟的互动,我们很在乎那个时间,每一天点点滴滴的交流,孩子们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 。

3年时间,洗车行一共接待了16219辆车,这个数字只有其他洗车行的一半不到,不仅不赚钱,还亏钱,全靠徐琴的个人投入在维持。但徐琴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努力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认可。

车主韩先生 :

可能有些孩子或者有些家庭说,我可能在社会的边缘,在他们身上我更多感受到是对社会的热爱,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激情 。

从1个到30个 最初只为儿子“找个伴儿”

让孩子们在社会中自食其力,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激情,这正是徐琴作为一位母亲,这些年一直努力追求的。很多人会问,徐琴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她对这些智力障碍的孩子们视如己出,这还要从徐琴的儿子弘毅——一个因病导致智力障碍的孩子说起。

徐琴的儿子弘毅今年30岁,但智力还停留在4、5岁。28年前,只有18个月大的弘毅从床上摔了下来,头部重伤。在医生的努力下,弘毅醒了过来,但也成了重度智障。受此影响,在弘毅4岁的时候,眼睛又突然看不见了。

徐琴:

当时我想想那个世界真的跟弘毅的眼睛一样一片昏暗,所以我就抱着他往楼顶上冲,脑子里就是一根筋,冲上去不管几楼跳下去算了。幸亏后来我也没力气,就瘫倒在地上抱着他哭了一场,哭的时候你感觉他是一个生命,你有权吗?

这也是徐琴这么多年作为母亲对弘毅最不负责的一次。此后,间歇性失明、癫痫,弘毅反复反复发作的病情,不停打击这个家庭。

徐琴:

医生后来是他们换一个班,给你开一张病危通知单,医生开病危通知单是责任,但是作为妈妈来说,那简直就是一种考验。

10岁那年,弘毅的父亲实在撑不下去了,提出与他们分开。徐琴在百货大楼里坐了3天,才鼓起勇气告诉父母。

徐琴:

后来我在那里坐了三天想通了,每个人的承受力不一样,你把他想作是他的承受力到极限了,那就释然了。

为了赚到足够治病的钱,徐琴就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先后开过快餐店、小食品店,后来做了建材生意还要跑工地。到了弘毅十几岁的时候,病情逐渐稳定,徐琴的生意也稳定了下来。不过几年后,新的问题来了。弘毅从特殊教育学校杭州杨绫子学校毕业,这让徐琴又大哭了一场。

徐琴:

因为弘毅没地方去了,学校老师做过统计孩子待在家里最快的一年最慢两年所有的认知全部退化掉。我就是问弘毅你想要什么?他说同学、老师。

儿子的回答,让妈妈徐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要给儿子找伴儿。跟弘毅一起毕业的还有同班其他6个同学,徐琴想让他们继续一起生活一起学习。

徐琴:

全部为了儿子,初心就是那么自私,完全是私心 。

就这样,徐琴在一小区里租下一套房子,又聘来了儿子学校里正好退休的班主任,让7个孩子继续在这里一起上课,一起玩耍。慢慢地,在和其他六个孩子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徐琴觉得,自己肩上自然而然就有了责任,她觉得,可能这辈子永远离不开这个群体了。

妈妈的努力:为了帮助他们 也为了减少帮助

2009年,徐琴正式注册了杭州江干区弯湾托管中心,专门托管有心智障碍的孩子。5年前,杭州江干区残联免费给徐琴提供了场地。徐琴根据自己的能力,把托管的孩子扩大到 30人,还聘请了辅导老师、做饭阿姨为孩子们服务。可不管是最初的7个人还是现在的30个人,徐琴始终坚持一分钱不收。

徐琴:

我就是为了那几户相对困难一点的家庭,他们走进弯湾的时候昂首挺胸,跟大家一样。

如今,托管中心陆续开起了小超市和洗车行。依据病情及特点,弯湾的孩子们被分到小超市和洗车行学习技能,而病情最重的一些孩子,则留在中心学习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生活技能。每个月的2号,都是弯湾发工资的日子,超市和洗车行的收入,徐琴会分配给孩子们,让他们存到工资卡里。“帮助他们、减少帮助”,这是徐琴给弯湾定的目标。

在徐琴的努力下,弯湾大家庭始终是阳光,自信,快乐的。

潇潇妈妈陈爱中:

把这个爱传播到每一个孩子的心里,虽然他们即使很弱,但他们可以坐在路边为别人鼓掌,为别人呐喊加油。

央视短评:母亲——最温暖的港湾

从最开始出于私心为自己的儿子找伴儿,到后来和这些孩子们朝夕相处,密不可分,从一个到七个,再到三十个孩子的妈妈,徐琴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去实现这些,而这个能量,就源自于她是一位母亲。当你在帮助别人,其实你就已经帮助了自己,徐琴帮助的孩子越多,弘毅拥有的世界和欢乐也更多。与此同时,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徐琴也给我们上了一课,当然,我们可以尽己所能地付出关怀,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是为了减少帮助”,这是徐琴告诉我们的。希望弯湾更温暖,希望孩子们都能从这个港湾驶向更大的海洋。

来源:综合中新网、央视

声明:凡本站转载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旨在分享。如对版权有任何疑问,可电邮联系cjrjob5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