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友通以声为光,为盲人圆“看”电影梦
来源:看看新闻Knews 日期:2019-01-02 浏览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国泰电影院的门口都排起了长队。上海市各区县的盲人三五成群地赶来,像是共赴一场盛大的聚会,——这是他们世界中的一抹光明。残友通

电影9点开场,但7点一过就有盲人观众赶到电影院。他们掏出自己的残疾证,一证换一票。有的步履蹒跚拄着拐杖,有的戴着墨镜牵着导盲犬,还有的挽着同行家人的胳膊慢慢前行。有细心的盲人观众,因为喜欢这里的每一部电影,将电影的票根小心翼翼用夹子夹起来。闲暇时,用指尖抚摸这一张张有温度的回忆。


蒋鸿源自己也是一位盲人

与明眼人看电影不同,盲人看电影主要靠听。在影片放映的时候,需要有一位讲解员在影片对白的间隙,为盲人描述电影的画面和人物表情,帮助他们克服视觉障碍,更好地理解电影。

在家属的陪伴下,盲人们很快入座。一束光从背后亮起,穿透黑暗的影院,影片开始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国产电影叫做《天使的声音》。” 李欣,是国泰电影院无障碍电影的义务讲解员,她绘声绘色为盲人讲述着大银幕上的一举一动。“听到小朋友唱歌的声音了,所以这个故事讲的是留守儿童的故事。” 她温柔而磁性的声线很快把观众代入了情节。

每个月无障碍电影放映的过程中,台下总有一位特殊的观众。他的头发已有些花白,双眼一直注视着屏幕,聚精会神。他叫蒋鸿源,是无障碍电影的发起人。此时台上讲解员手中这份两万多字的解说稿,就是他花费一周时间写出来的。每次放映,他都要在台下仔细地看,看看自己的稿子是不是与影片吻合,并针对不同讲解员的讲解方式和风格提出建议。


蒋鸿源借助放大镜看屏幕


蒋鸿源借助放大镜读屏

其实,蒋鸿源也是一位盲人,他左眼失明,右眼仅存0.02的视力。蒋鸿源退休前,曾是电影公司的员工,一辈子都在和电影打交道。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盲人提出,想像正常人一样看电影,蒋鸿源默默记在了心里,但苦于没有找到实现的方法。

现在每次写稿,蒋鸿源都必须借助读屏软件、放大镜等工具。虽然有视力障碍,但蒋鸿源对自己的要求一点也不低。他不仅仔细计算对白间的时间空隙,精确插入符合时长的解说词,还要调整好格式和版面,使稿件看起来干净、美观。遇到实在看不清的地方,自己的老伴和女儿也会被他叫来当作帮手。“有时候我在做菜,他要叫我过去帮他看画面,结果菜都烧糊了!” 蒋鸿源的老伴笑着埋怨道。

多年过去了,蒋鸿源制作第一部无障碍电影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那是2008年,他选择了当时电影院一部热门的影片《非诚勿扰》,并写了一万几千字的解说词。写完以后,蒋鸿源把稿子了交给一位朗诵比较好的盲人——吴君沁,让她负责解说配音。吴君沁拿到稿子后,花两个星期把解说刻成了盲文。但是,吴君沁发现觉得自己摸读速度太过缓慢,跟不上影片的节奏。最后,她索性一口气把一万多字的解说词全部背了下来。当时参与录制工作的另一位负责录音工作的志愿者,也是一位盲人。他和吴君沁两个人仅靠着QQ语音远程连线,一句句录音,再进行剪辑、合成。三位盲人,足足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第一部无障碍电影的光碟制作出来。

第一部影片出炉了,小范围放映的效果很让老蒋欣喜。观众非常兴奋,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看到有人讲的电影。万事开头难,此后上海市残联也加入并提供支援,老蒋的事业开始影响更多的盲人。


家中制作出的无障碍电影光盘

不过,为了每个月的无障碍电影能如期放映,老蒋还是很焦虑。上个月的无障碍电影刚放映完,老蒋就要开始寻找下个月要放映的影片。出于对版权的保护,大部分片方不肯提前将样片提供出来,所以蒋鸿源经常为片源而发愁。

尽管困难重重,但让蒋鸿源引以为傲的是,六年来,每月一次的无障碍电影放映都如期进行,从未开过一次“天窗”。有一次,蒋鸿源为了不耽误电影如期放映,甚至连续三天,每天早上4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把近三万字的稿子赶出来。

蒋鸿源很期待,以后制片方能为影片直接制作一个无障碍版本,让无障碍电影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都能常态化地放映下去。


摸着用盲文扎的歌词唱歌

无障碍电影给盲人的生活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它就像滚雪球一样,把所有的盲人都联络起来了。越来越多的盲人愿意从家里走出来,参加各种多姿多彩的活动。KTV里多了盲人的身影,有的盲人跟着音乐的旋律拍手打节奏,有的盲人摸着用盲文扎的歌词本放声歌唱。蒋鸿源也经常被邀请参加盲人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感受着他们的欣喜和快乐。

“他们看的是电影,我看到的是平等和尊严。”这是蒋鸿源说得最多的话。

以声为光,帮助盲人们前行。残友通